• <bdo id="i2g2g"><center id="i2g2g"></center></bdo>
  • <xmp id="i2g2g">
  • <bdo id="i2g2g"><center id="i2g2g"></center></bdo>
  • 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即时滚动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焦作论坛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新闻客户端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办公入口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典山阳 > 小图右 > 正文

    经典山阳

    北大寺:见证一部民族迁徙史
    更新时间:2015-4-15 15:17:17    来源:焦作晚报
      沁阳北大寺

     

      核心提示

      分析博大精深的汉族文化,而不忽略研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才能保持深层文化探讨的完整性。因为,我们的文化本身就是多民族文化的糅合。

      略看焦作的古老文化也是如此,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沁阳北大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焦作古代历史文化中一处灵动的闪光点。

      记者曾看过一篇考证怀川方言的文章,文中说,沁阳人在口语中喜欢使用“馕”字,常常爱说“真馕”,以示赞美之意。而这个“馕”字就是回族兄弟落脚怀川后,回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糅合的结果。

      那么,回族兄弟是如何落户怀川的呢?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就可以明白沁阳清真北大寺的来历。

      一部民族迁徙史

      据历史学家考证,中国的回族穆斯林有两大源流。公元651年8月,先知穆罕默德的第三任继承者欧斯曼遣使访华,在唐朝都城长安谒见中国皇帝唐高宗,这被认为是中国与阿拉伯两大民族文明对话的开始。伊斯兰教被广泛传播后,西域各族穆斯林建立了西濒大西洋、东至中国边陲的大食帝国。当时中国正处在盛唐时期,两个东、西毗邻的大国,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友好相处,不断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对人类文明曾产生过巨大影响。当年到中国沿海地区经商、后来就地定居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被称之为“蕃客”,其后裔被称为“土生蕃客”,他们就是中国回族穆斯林的源流之一。

      而另一个源流则是宋元之交随蒙古军政力量进入中国的“西域回回”。这些饱尝战争之苦的“西域回回”,千里迢迢来到中国,过着“上马则准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的生活。在战争平息后,他们便“随地入社,与编民等”,并与当地其他民族发生了亲缘关系。

      沁阳地区的回族就是在第二种历史大背景下迁徙过来的,大致迁徙年代应是宋末元初时期。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一通古代阿拉伯文碑在沁阳市一座清真寺——水南关清真寺的地下被发掘出来。经文物专家考证,此碑为宋末回族先民刻立,是回族大将曷思麦里驻守此间时立的。曷思麦里旧新两《元史》都有传,他为西辽柯散城(塔什干东南)长官,蒙古西征时,曷思麦里迎降,随哲别转战波斯、阿富汗一带,后又大败斡罗思(今俄罗斯)军,俘获其主,继征康里(在乌拉尔河之东、成海之北),东还,随窝阔台汗伐金,驻军于怀、孟,进职为怀、孟、河南28处都达鲁花赤(蒙古语为镇守者的意思,为当地最大的监治长官)。曷思麦里死后,其子孙先后袭为怀、孟达鲁花赤。

      这座沁阳古碑的出现,揭开了沁阳地区回族的历史源头。

      中原地区最漂亮的清真寺

      有回族聚集的地方就会有清真寺。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其他清真寺而言,沁阳清真北大寺是我国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且极富特色的伊斯兰教建筑群,其中颇受中国建筑学家关注的礼拜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后窑殿,是中原传统建筑文化与伊斯兰教建筑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

      沁阳北大寺位于沁阳老城区西北部北寺大街中段,坐西面东。据沁阳市文物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沁阳北大寺始建于元,重修于明,清代增建,占地3100多平方米,建筑结构严谨,厅、殿造型别具一格,对研究伊斯兰教在中原地区传播及其建筑风格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沁阳北大寺主体建筑呈轴对称布局,三进三段,建筑体量由前至后递增,其礼拜殿由客厅、前后两重拜殿及窑殿(主殿)组成,建筑间均由泄水牵搭,构成一体,纵深达36米,建筑风格别具特色。

      沁阳北大寺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伊斯兰建筑风格为一体,其中的窑殿内部施以三个穹窿券顶,殿顶将亭塔式与楼阁式巧妙结合,在建筑装饰上多采用莲花图案,都具有鲜明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沁阳北大寺主体建筑屋面均用三彩琉璃构件装饰,色彩华丽;其木雕刻工精湛,殿内木作梁架通体彩绘,雕梁画栋,沥粉贴金,两山壁画映衬,富丽堂皇,堪称我国伊斯兰古建筑的精品之作,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明《重修清真寺记》载:“我怀有清真寺旧矣,或云创于元至正间,或云自国初,载籍莫稽考,今府东铺其凤迹也,清教长咸谓其地近市而隘,近市多喧,隘则规度弗宏敞……经始于嘉靖之四十年,今上之十一禩,而庑厥绩岿然。”据这段明史记载,沁阳北大寺创建于元代,原在府东铺、今北门大街东侧,因狭隘且处于街市,多喧闹,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重建。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建拜殿(前殿)四楹。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寺毁于火灾。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重修门、庭、堂、室,建窑殿三楹。清代续建厦殿、讲堂及沐浴所等。道光年间,因地震窑殿崩裂,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在原基上重建,并对殿宇重新彩绘。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当地回民分支于寺西北购民宅一所,创建清真新寺。

      沁阳北大寺自创建后一直为当地回族居民礼拜活动的场所,由寺内掌教及阿訇负责管理。1953年,北大寺被县文化馆列为文物点加以保护。“文革”时,礼拜中断,该寺被作为皮毛仓库使用,殿内的彩绘严重腐蚀受损。1983年、2006年省文物局两次拨专款,对沁阳北大寺拜殿、过庭等进行修葺。

      结束语

      从2009年11月28日至今,本报与市文物局联合开办的《怀川国保档案》栏目已经结束。

      连日来,在写作过程中,记者的笔触或许淡了些、轻了些,可一直希望以生动、形象且简洁的方法,来描述焦作14处国保的特点,以便让读者对这些国保的印象更加清晰,对焦作丰富的古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自开办之日起,本栏目不仅受到了我市文物专家的关注,而且受到了众多市民的关注。文物专家热赞本报对市民认识焦作文化所起到的牵线搭桥的作用,同时也对《人文山阳》栏目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在此,我们表示感谢。

      记者与许多市民一样,在14处国保中走了一大圈,分明感觉到14处国保像一坛陈年老酒,让我们嗅到了焦作文化底蕴的厚重,又像一面锈迹斑斑的古铜镜,让我们在恍如隔世的追寻中感叹焦作今世的繁荣,更像一枝落入泥土的娇艳的花,让我们掬起一把土就能闻到山阳文化的香。

     

    文章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395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395
    欧美性交精品视频
  • <bdo id="i2g2g"><center id="i2g2g"></center></bdo>
  • <xmp id="i2g2g">
  • <bdo id="i2g2g"><center id="i2g2g"></center></bdo>